缘起
这扇神秘的大门已经关闭。
那扇神秘的大门即将洞开。
1994年1月的一个黄昏,积雪尚未融尽,我和新婚妻子在银川朔方路上散步,走得懒散而随意。
大家停在一个旧书摊前,她拿起一本毛边未裁的《西夏史论文集》,我的眼前猛地一亮,如获珍宝。西夏就像一艘遥远的沉船,从我的心中升了上来。
原来我早就注意西夏了,只是无缘而悟。
认识
西夏,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秘王朝,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边陲政权,中西方经济学问交流的一座青铜之桥。
即临
每当我触及盛酒的髑髅,必是一场大醉。
在沉醉与清醒之间,我清晰地感到:
党项是一个部族,是一个阿妈,是一个神;也是念起即临、促膝交谈、心灵相印的一个神秘存在。
史诗
西夏和党项渐渐清晰起来——正是西夏无史的残缺、王陵的荒凉、佛塔的颓败、文物的流亡、学问的灿烂和党项族的消隐,神秘得充满了诱惑与诗意,悲壮得具备了用史诗再现的潜质
第一行
1995年1月,一场大雪落在银川,我写下了《西夏史诗》中第一行诗:这扇神秘的大门已经关闭。那扇神秘的大门即将洞开。
遥想
有什么比太阳的蹦跳而起更加辉煌?
有什么比太阳的依依沉落更加悲壮?
一个生命的诞生让人欢喜,一个生命的死亡使人悲伤。
徘徊
断断续续写了十年,我一次次否定并打倒自己,只因才气不足懒散有余。
黑格尔一句“为着显出整部史诗的客观性,诗人作为主体必须从所写对象退到后台”的话,我不得不从头开始。
在新城之家,在贝多芬的交响乐猛烈的陨石雨中,我感到一个个从古典到现代的字蹦跳而出,砸响我丢失于童年的感觉。下笔如有神助,一个句子没有写完,另一个句子跳在眼前,赶紧写在旁边的纸上。写出令我惊喜而恐惧的幻觉——
不觉饥饿,不能入眠,眼前尽是晃动的人影,耳畔全是人嘶马啸。
黄昏时分,站在六楼的阳台上,我望穿时空,像大鸟一样展开双翼飘飘欲飞,忽然听见有人敲门。一位朋友来到家里,明明是我俩举杯痛饮,他却看见旁边还有一人频频举杯。
触摸
我平时忙于编务,进入状态才写一点,一年也就能写一千多行。2003年6月请了创作假,两个月写了三千多行,写白了双鬓。中途几次请朋友救我,请他们把我灌醉,好好睡上一觉。
创作《西夏史诗》的很多日子都已忘记,但有两个日子我铭记在心。一个是1995年1月20日,我写出了《序诗:黄河之曲》,由此开始了漫漫征程的第一步;另一个是2004年3月20日,我写完了《尾声:贺兰之乐》,从而放下背了十年的重负。